牛海涛团队首先利用微流控芯片模拟肿瘤微环境体外建立仿真实验系统,牛海涛

7月2日,山东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济南举行,共授予245个项目(人选)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青岛大学附院牛海涛团队的“泌尿系肿瘤微环境及代谢模式系列研究”项目获科技进步二等奖。日前,记者采访了牛海涛团队,牛海涛介绍,该项目创造性地构建膀胱癌微流控三维共培养平台,对肿瘤微环境代谢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候选靶点,为膀胱癌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及联合靶向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牛海涛(右二)和他的团队

牛海涛是青岛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泌尿外科主任,也是“泌尿系肿瘤微环境及代谢模式系列研究”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他介绍,膀胱癌是全身第十二位最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所以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术后易复发及进展,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五年生存率仅为60%左右,而晚期膀胱癌五年生存率不足5%。新辅助及辅助化疗和免疫治疗有助于改善五年生存率,但由于肿瘤异质性而导致疗效欠佳。

据了解,近年来肿瘤微环境在探索肿瘤发病机制中的核心作用日益凸显,但目前国内外对膀胱癌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均采用传统的二维共培养模式,而二维培养模式与真实体内实体肿瘤的三维生长模式存在明显差异,无法较好的研究肿瘤细胞与微环境细胞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物质交换和代谢竞争,从而难以模拟体内真实情况。于此同时膀胱肿瘤微环境异质性也是影响肿瘤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而异质性研究更加复杂,导致膀胱肿瘤研究一度陷入窘境。因此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膀胱癌系统化研究至关重要。

牛海涛在抗疫一线

所以,牛海涛团队首先利用微流控芯片模拟肿瘤微环境体外建立仿真实验系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肿瘤细胞与微环境细胞成分的4种细胞三维共培养,最大程度模拟肿瘤在体模式,并以此建立化疗敏感性筛选平台,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该项目主要针对膀胱肿瘤的异质性做了一系列基础研究,目标是想把膀胱癌的发病机制阐述清楚,在此基础上,获得一批潜在肿瘤治疗靶点,为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及联合靶向治疗策略提供思路。”牛海涛说,任何大的研究进展都是基于理论的进展,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具有代表性的肿瘤之一,而且膀胱癌对于放疗、化疗以及靶向治疗都不是很敏感,所以,希望团队的理论基础能为将来新的治疗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据了解,牛海涛团队已经在该项目上持续研究近8年,先后得到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目前该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SCI论文共计23篇,成果经鉴定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论文也曾多次被国内外同行引用并高度评价,项目组成员还将研究成果多次在国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发言及交流,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并被国内多家医院应用。

此外,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牛海涛作为青大附院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带领132位队员支援湖北,在52天中救治了97名患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