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积编码是什么 卷积编码原理,卷积编码

描述

本文主要是关于卷积编码的相关介绍,并着重阐述了卷积编码的原理。

卷积编码

在信道编码研究的初期,人们探索、研究出各种各样的编码构造方法,其中包括卷积码。早在1955年,P.Elias首先提出了卷积码。但是它又经历了十几年的研究以后,才开始具备应用价值。在这十几年期间,J.M.Wozencraft提出了适合大编码约束度的卷积码的序列译码,J.L.Massey提出了实现简单的门限译码,A.J.Viterbi提出了适合小编码约束度的卷积码Viterbi算法。20年后,即1974年,L.R.Bahl等人又提出一种支持软输入软输出(SISO,Soft-Input Soft-Output)的最大后验概率(MAP,Maximum A Posteriori)译码——BCJR算法。其中,Viterbi算法有力地推动了卷积码的广泛应用,BCJR算法为后续Turbo码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编码技术

在卷积码的编码过程中,对输入信息比特进行分组编码,每个码组的编码输出比特不仅与该分组的信息比特有关,还与前面时刻的其他分组的信息比特有关。同样,在卷积码的译码过程中,不仅从当前时刻收到的分组中获取译码信息,还要从前后关联的分组中提取相关信息。正是由于在卷积码的编码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各组的相关性,使得卷积码具有相当好的性能增益。

1.编码器卷积码编码器实质上是一个有限状态的线性移位寄存器。这个移位寄存器由若干个寄存器单元组成,这些寄存器单元分成组,每组个寄存器单元,相应地可以存储个信息比特。寄存器单元按一定的规则连接到代数运算单元,这样运算单元通过接收这些寄存器单元的输入信息,进行代数运算,将运算结果作为编码比特输出。

编码器的每组输入包含k0个信息比特,第一组寄存器单元存储当前时刻的k0个信息比特,而其他组寄存器单元存储前面时刻的(K−1)k0个信息比特。编码器有n0个编码输出,每个编码输出Yi由当前时刻的输入信息分组以及其他(K−1)个寄存器单元内的信息分组根据相应的连接关系进行模2运算来确定。

因此,一般定义K为编码约束度,说明编码过程中相互关联的分组个数,定义 m=k-1 为编码存储级数,码率 R=k0/n0,这类码通常称为(n0,k0,K)卷积码。在许多实际应用场合,往往采用编码约束度比较小、码率为的卷积码。它们的存储级数都是8,加法器完成二进制加法(模2加)。图中省略了存储当前时刻输入的寄存器单元。

2,1,9)卷积码编码器有一个输入端口、两个输出端口,这两个输出端口分别对应两个生成多项式(使用八进制表示):561和753。该码率是1/2。在图3-29(b)中,(3,1,9)卷积码编码器有一个输入端口、3个输出端口,这3个输出端口分别对应3个生成多项式(使用八进制表示):557、663和711。该码率是1/3。TD-LTE系统中采用了(3,1,7)卷积码,存储级数是6,使用了6个寄存器。

这个卷积码的主要优点包括最优距离谱、咬尾编码、译码复杂度小。具体描述见后续章节内容。另外,卷积码也可以按照其他方式进行分类,比如系统码或者非系统码,递归码或者非递归码,最大自由距离码或者最优距离谱码。常用的卷积码一般是非递归的非系统码,而Turbo码常常使用递归的系统卷积码。2.咬尾编码通常卷积码编码器开始工作时都要进行初始化,常常将编码器的所有寄存器单元都进行清零处理。而在编码结束时,还要使用尾比特进行归零的结尾操作(Tailed Termination)。

相对于编码比特而言,尾比特增加了编码开销。TD-LTE系统的卷积码编码器采用了咬尾编码方法,如图3-30所示,编码器开始工作时要进行特殊的初始化,将输入信息比特的最后m个比特依次输入编码器的寄存器中,当编码结束时,编码器的结束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由于这个编码方法没有出现尾比特,因此称为咬尾编码。咬尾编码减少了尾比特的编码开销。对于咬尾编码方法,在译码过程中,由于编码器的初始状态和结尾状态是未知的,因此就需要增加一定的译码复杂度,才能确保好的译码性能。3.性能界卷积码的性能一般使用误比特率(BER,Bit Error Rate)来统计,其理论上界(Upper Bound)一般使用联合界(Union Bound)来确定,即(3-13)其中,卷积码的转移函数(Transfer Function),代表非零输入信息比特的转移分支,Y的指数表示输入信息比特的汉明重量,Z代表输出编码比特的转移分支,Z的指数表示输出编码比特的汉明重量。为了进一步分析上述性能界,一般假设最大似然译码(ML,Maximum-Likelihood)、BPSK调制和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信道,则有

(3-14)其中,Bd是所有重量为d的码字的非零信息比特的重量,为卷积码的自由距离。当信噪比很高时,则式(3-14)近似为(3-15)BPSK调制性能为(3-16)考虑到误码性能主要是指数项占据主导作用,与未编码系统相比,卷积码的编码增益为(3-17)式(3-17)说明卷积码的渐近性能主要是由自由距离()决定的。因此,相对而言,卷积码的自由距离越大,其性能越好。以上述二进制卷积码(2,1,9)和(3,1,9)为例,自由距离分别为12和18,编码增益都为7.78dB。实际上,性能最佳的卷积码往往具有最优的距离谱(ODS,Optimum Distance Spectrum)或者重量分布,而且,具有最优距离谱的卷积码也具有最大的自由距离(MFD,Maximum Free Distance)。TD-LTE系统采用了最优距离谱的卷积码。

卷积编码原理

卷积码在一个二进制分组码(n,k)当中,包含k个信息位,码组长度为n,每个码组的(n-k)个校验位仅与本码组的k个信息位有关,而与其它码组无关。为了达到一定的纠错能力和编码效率(=k/n),分组码的码组长度n通常都比较大。编译码时必须把整个信息码组存储起来,由此产生的延时随着n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为了减少这个延迟,人们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其中卷积码就是一种较好的信道编码方式。这种编码方式同样是把k个信息比特编成n个比特,但k和n通常很小,特别适宜于以串行形式传输信息,减小了编码延时。

与分组码不同,卷积码中编码后的n个码元不仅与当前段的k个信息有关,而且也与前面(N-1)段的信息有关,编码过程中相互关联的码元为nN个。因此,这N时间内的码元数目nN通常被称为这种码的约束长度。卷积码的纠错能力随着N的增加而增大,在编码器复杂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卷段积码的性能优于分组码。另一点不同的是:分组码有严格的代数结构,但卷积码至今尚未找到如此严密的数学手段,把纠错性能与码的结构十分有规律地联系起来,目前大都采用计算机来搜索好码。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简要说明卷积码的编码工作原理。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那样,卷积码编码器在一段时间内输出的n位码,不仅与本段时间内的k位信息位有关,而且还与前面m段规定时间内的信息位有关,这里的m=N-1通常用(n,k,m)表示卷积码(注意:有些文献中也用(n,k,N)来表示卷积码)。图1就是一个卷积码的编码器,该卷积码的n = 2,k = 1,m = 2,因此,它的约束长度nN = n×(m+1) = 2×3 = 6。

图1 (2,1,2)卷集码编码器

在图1中,与 为移位寄存器,它们的起始状态均为零。、与、、之间的关系如下:

(1)

假如输入的信息为D = [11010],为了使信息D全部通过移位寄存器,还必须在信息位后面加3个零。表1列出了对信息D进行卷积编码时的状态。

表1 信息D进行卷积编码时的状态

输入信息D 1 1 0 1 0 0 0 0

b3b2 00 0 1 1 1 1 0 0 1 1 0 0 0 0 0

输出C1C2 1 1 0 1 0 1 0 0 1 0 1 1 0 0 0 0

描述卷积码的方法有两类,也就是图解表示和解析表示。解析表示较为抽象难懂,而用图解表示法来描述卷积码简单明了。常用的图解描述法包括树状图、网格图和状态图等。基于篇幅原因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卷积码的译码方法可分为代数译码和概率译码两大类。代数译码方法完全基于它的代数结构,也就是利用生成矩阵和监督矩阵来译码,在代数译码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大数逻辑译码。概率译码比较常用的有两种,一种叫序列译码,另一种叫维特比译码法。虽然代数译码所要求的设备简单,运算量小,但其译码性能(误码)要比概率译码方法差许多。因此,目前在数字通信的前向纠错中广泛使用的是概率译码方法。

维特比译码法简介

viterbi译码算法是一种卷积码的解码算法。缺点是随着约束长度的增加算法的复杂度增加很快。约束长度N为7时要比较的路径就有64条,为8时路径变为128条。 (2<<(N-1))。所以viterbi译码一般应用在约束长度小于10的场合中。

编码(举例约束长度为7):编码器7个延迟器的状态(0,1)组成了整个编码器的64个状态。每个状态在编码器输入0或1时,会跳转到另一个之中。比如110100输入1时,变成101001(其实就是移位寄存器)。并且输出也是随之而改变的。

解码的过程就是逆过程。算法规定t时刻收到的数据都要进行64次比较,就是64个状态每条路有两条分支(因为输入0或1),同时,跳传到不同的两个状态中去,将两条相应的输出和实际接收到的输出比较,量度值大的抛弃(也就是比较结果相差大的),留下来的就叫做幸存路径,将幸存路径加上上一时刻幸存路径的量度然后保存,这样64条幸存路径就增加了一步。在译码结束的时候,从64条幸存路径中选出一条量度最小的,反推出这条幸存路径(叫做回溯),得出相应的译码输出。

这样的算法在TI的C54x的dsp上使用100M的速率运行,都无法达到数传速度的要求,主要的时间消耗在每条路径的两次比较上,两次比较的时候一共需要从内存中取3个数(上一时刻幸存路径的量度,两个状态跳转相应的输出值),比较结束以后,还需要对内存写入2个数(幸存路径新的总量度,下一个跳转的状态),这样,每个时钟节拍需要比较的次数就是64*2次,每次存取数就要5次。一个数据包是256byte,知道解码一包所大概需要的时间。加上其他的开销,最后实验出来的结果是大概0.06m,但是用64k速率传输的时候只要0.03m即可传完。

结语

关于卷积编码的介绍就到这了,希望通过本文能让你对卷积编码有更深的认识。

相关阅读推荐:什么是卷积码

相关阅读推荐:基于VHDL语言并选用FPGA设计了一个卷积码编码器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